五月,孟夏已至。黑土地上的幼苗逐渐顶开土层,春耕生产进入关键一环。5月19日,在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驼子村,农田里珠葱吐露新绿。正准备为作物补充水分和营养的农户王凤军,随手打开滴灌设施的阀门,4公顷农田开始汲取“肥水”,“你看!这苗出得多好,水肥一体化既省水又节肥,增产增收指日可待。”
如今,发展旱作节水农业,在长春市今年的春耕中有了充分体现,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情况喜人。无论是风沙地上的玉米,还是经济作物的土豆和珠葱,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,改变了传统农业“大水大肥”的粗放式生产,将“浇地”转变为“浇作物”,优化农业种植结构,保证粮食生产安全,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今年,长春市还将建设一批“水肥一体化”项目,通过工程、技术措施集成应用,探索粮食高产新路径。
种得好不好就看出苗有多少,水、肥丰沛出苗底气足。在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广宁村的一片沙土地里,一台加装了铺管设备的玉米免耕播种机,将种子、底肥以及滴灌带一起埋进地里,瑞盛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保帅满心欢喜地打开水阀,水流带着肥料从几条主管道通往农田,就像一根根“毛细血管”,为农作物输送“能量”。
为什么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?“就是不想再靠天吃饭!”张保帅说,2020年,受极端天气的影响,合作社的玉米产量不够理想,让张保帅意识到一定要转变原有的耕种方式,“沙土地种玉米,灌溉用水量极大,才能把地块浇匀。一旦出现旱情,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发挥巨大作用。”
化肥使用率低、不合理施用,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、农民负担重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张保帅说:“过去每公顷要下700多公斤底肥,现在400多公斤就够了,预计出苗可从5万多株增加到近9万株。”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地块与邻近的沙土地进行对比,一边是细沙,一边是润土,渗透出的水迹便是种苗喝饱的信号。而这也是公主岭市连续3年在岗坡风沙地试点推广“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”项目,在瑞盛种植合作社春耕初期,这项技术就有了明显效果。
“风沙地制约玉米产量,水肥一体化是破解种植难、保证产量的关键技术。今年我们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,推广面积27公顷。”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苗勇建介绍,节水50%以上,增产30%以上,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节水,还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,吸收快、肥效好。
来源:长春日报